李开复成长中的十个启发

核心提示李开复成长中的十个启发李开复成长中的十个启发,在我们生活中,不管是在实践中,还是在一堂讲座中,会给我们许多人生的启迪,这些启迪将伴随我们一生,让我们激流勇进,下面看看李开复成长中的十个启发。  李开复成长中的十个启发1  10月21日,创新

李开复成长中的十个启发

  李开复成长中的十个启发,在我们生活中,不管是在实践中,还是在一堂讲座中,会给我们许多人生的启迪,这些启迪将伴随我们一生,让我们激流勇进,下面看看李开复成长中的十个启发。

  李开复成长中的十个启发1

  10月21日,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开复来到西南财经大学柳林校区举行专题报告会,以成长中的十个启发为题,与西财学子一同分享成长中的得与失、苦与乐,为其创业引路。

  一、自信中要不失谦虚

  4岁的时候,我跟父母说:“幼儿园太无聊了,我不想上了,我要读小学。”妈妈看我很自信,拍板说:“只要考得上,你就去。”

  很幸运,我考上了,因为年纪太小,父母还主动帮我联系私立学校。

  一天,邻居阿姨看到小小的我,就跟我开玩笑:“你读得来吗?”

  “我还没看到过99分呢。”言下之意每次都考100分。

  一周后,我拿着90分的考卷回家,被妈妈结结实实打了一顿。妈妈很生气:“我记得那天你对阿姨夸下的话,打你不是因为成绩不好,而是太自大。”

  从此,我就记下了这个教训并受益终身——自信,但在自信中要不失谦虚。

  二、天赋就是兴趣,兴趣就是天赋

  我十岁开始了在美国的留学之路。

  高中时,开始第一次创业,和同学们做餐巾的扣环,因为客户是自己的父母,所以赚了些钱;第二年我向导师提出,要求重新来过,我要找到真正的客户。当时学校把午餐时间从70分钟改到50分钟,同学们意见都很大,我们抓住这个机会,出售印着“I want longlunch”的T恤,卖给同学,大受欢迎。

  很多年后,有人问我: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怎么办?我告诉他:那就用更多的时间找到兴趣;如果再找不到,送你一个秘诀——天赋就是兴趣,兴趣就是天赋。

image.png

  三、思考比传道更重要观点比解惑更重要

  大学的时候,凭着兴趣我选择了计算机系。系主任尼克跟我们传递了一个观念——思考比传道更重要,观点比解惑更重要。

  教育,就是知识都忘光时剩下的那点东西,也就是学习的能力。

  四、我不同意你,但是我支持你

  毕业论文中,遇到了小麻烦,和导师的方向不一样。是和权威顶撞,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导师对我的态度是——我不同意你,但是我支持你。不但让我自己尝试,还为我赢得了经费上的支持,他的话至今印象深刻:“在科学的领域里,我们要有胸怀,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

  五、挫折不是惩罚,而是学习的机会

  毕业后留校任教,其中一项任务是教一群天才高中生编程,8周教学结束后,60个学生全部合格。我高高兴兴到系主任那拿薪水。

  系主任的桌上放着一沓学生对老师的点评,我要求看看,结果是惨不忍睹。

  学生们给我取绰号,把我的课堂称为“8点开复剧场”,说我的课程让人昏昏欲睡,天知道我当时自我感觉多么良好。

  但挫折不是惩罚,而是学习的机会。我主动请教热门老师,他们教我,教学要有目光接触,如果害羞,就看最后一排同学的头顶;上台紧张的话,双手按着讲台,人家就看不出你在发抖。至今,我还保留着这些习惯。

  六、创新不重要,有用的创新才重要

  教书工作两年后,我加入了苹果,之后到了SGI(美国视算科技公司)。在SGI做了一个很酷的三维浏览器,台下有人用过吗,没有?当然,因为失败了,100人左右的团队,90人最后失业。

  这么酷的产品为什么失败?因为科学家做产品,衡量的标准是“新”,但产业首先要求的是“有用”。

  我们的`创业也是一样——创新不重要,有用的创新才重要。

  七、我们需要用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用胸怀接受不能改变的事情,用智慧分辨两者的不同

  2005年,谷歌准备进入中国,我想跳槽,结果东家微软很生气,问题很严重,把我和谷歌告上了法庭,微软用上千万美元雇用顶级的律师来阻击我,媒体也质疑我的诚信。

  我用上了自己所有的法律和计算机知识,坚持之下,官司取得了胜利。

  有的时候,我们需要用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用胸怀接受不能改变的事情,用智慧分辨两者的不同。

image.png

  八、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2005年9月,我开始了在谷歌的工作,我在这里学到的不仅是最精确的搜索技术、最大规模的数据中心,还有最好的创新模式和如何打造一个工程师最向往的公司。

  美国做过一个调查,人的一生平均换4到5个工作。求知若饥,虚心若愚,是要永远保持的。

  九、追随你的心,用它引领你的一生,任何其他事情都是次要的

  每个人总有些想坚持的东西。追随你的心,用它引领你的一生,任何其他事情都是次要的。不要让任何人的意见淹没了你的心声。

  十、一个人的价值不是你拥有多少,而是你留下了多少

  我这次选择了创新工场,今年9月成立,每年尝试20个新的创意,并拆分出3-5个独立运营公司,我的目标是把它办成创业的黄埔军校。

  这个选择正确吗?人生的目的是什么?是钱?得到之后,会更快乐吗?你的价值在哪里?

  一个人的价值不是你拥有多少,而是你留下了多少。我希望百年之后,我的墓志铭上,留下的是这样一段话:李开复(1961-20??),热心的教育者,经过写作、网络、演讲,他在中国崛起的时代帮助了众多青年学生,他们亲切地称呼他:“开复老师!”

  李开复成长中的十个启发2

  1、牛会飞不一定是吹的,有可能是牛变成天使长了翅膀。李博士举止优雅自然,气态自得恭谦,神养沉静内敛,声音中听和润,言辞不屑危耸,风趣好处恰到,不论其他,就这让人如沐春风的翩翩风姿,便是真人物。

  2、牛人不是万能的,万能的那是超人。虽然有了第一点,并不代表我认同他的演讲,他的优点对于需要激情跌宕、煽情惊悚的演讲就变成缺点了,而他的故事经过一次次的重复,表述圆润而趋于失真,内容实在而稍嫌乏味,意态诚恳而略显矫情。

  3、没有最高,只有更高。李开复的履历在华人世界里,那也算是高峰之一了,岂知他演讲的开场还需要抬出更大的牌匾:比尔盖茨、乔布斯、施密特和曾经在哥大政治系同学两年过的奥巴/马。一山更比一山高哪,当世之小牛需要偎依大牛,大牛则向历史中的大牛敬礼,历史中的大牛则浓缩成符号,失去了丰满鲜活之内容。唉,不见武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4、目的好不代表行为好。为什么苏格拉底片字未留,却独尊殊荣?我想这里牵涉一个方法论的问题。李博士确实有料,也想“诲人不倦”,他苦口婆心地结合自身经历,试图总结出十条实实在在的好经验传给广大青年同志,在我看来不仅无用且显幼稚。

image.png

  李的经历不是最传奇的,李的总结也不是最权威的,李的激情更不是最动人的,中国学生从来不缺经典的教条,不乏精粹的口号,而这年代成功学地泛滥早已让广大人民群众“妾心似古井,波澜誓不起”了,鲜美的鱼汤喝多了让人恶心,营养的鸡汤灌多了让人浮肿。

  而更重要的是,我以为一个人成长最重要的是学会内视己心,这一点,李博士应该也是赞同的,所以他反复强调同学们要听从内心的召唤,但点头也不代表懂了,这没法教会,而外力对这一素质培养最好的助益,也许就是苏格拉底的“助产术”吧,通过不断逼问和讽刺,让人一步步打破局限着的自我,不断思索不断拷问。

  李博士觉得批判的精神很不错,但他其实在授人以教条。

  5、聪明的人表述事实,愚蠢的人发表评论。李博士显然是个杰出的管理人,领导力炉火纯青。管人总不是件让他人愉快的事,指责别人更是伤人痛处,但李在通篇演讲中不发表任何评论,他不会指责中国教育的僵化,他会说中国教育基础不错,他不会指责美国教育的松散,他会说有些学生基础不牢。提问环节,有问题是:如果应届毕业生去应聘他的创新工场,他有多看重学习成绩?他不会答他现在只招工程专业,更不会答成绩单漂亮不代表有真才实干,他只说面试了25个工程生,他很看重实习经历。

  没有人受到伤害,没有人失去信心,这真是一种境界。

  6、代议制优于完全民主。这是我结合华工和自己学校的组织来的感想。昨天豆瓣分享讽刺了华工学生在李开复演讲提问环节的傻/逼,而今晚学校的安排就显得秩序井然。华工由学生举手自由发问可比拟完全民主,被点到的学生素质高低几乎是随机的,问题的代表性和表达的简练性不可靠,而学校是从网上挑选了若干学生提问,由主持人代为咨问,虽然透明度真实度可疑,但问题确具典型性,代议制的效率高很多。

  7、讲座还不如打坐。经过大学前两年校园记者跑讲座写新闻稿的经历,我随后是再对讲座不感兴趣了,那点时间里,用嘴能说清楚什么?倒不如看书睡觉做美梦,倒不如打坐冥想观真心。但我意志力还是不够坚定,于是我还是走后门搞了张李开复的票,虽然省了领票时间,但排队进场也花了半个小时哪!而听讲更是花了一个半小时!唉,这时间我大概可以看完他书的大半了,不经济啊不经济。

image.png

  8、于大学生,功名比学问重许多。一个月前茅于轼来学校讲帕累托改进,本来在1200座的大剧场,结果改成了800座的扇形教室,李开复本来也是1200座的大剧场,结果改成了5000座的体育馆,还票少生多,学生在网上把学校臭骂了一通,我晚饭时对面一个研究生师兄还说他的票还是在QQ群里喊“谁给一张票,送谁一整天”得来的,而附近高校师生也纷纷跑来赶场,我排队时前四个和后四个都是外校的学生,武工还用校车接送,结果实到5500多人。

  9、爱情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爱情是万万不能的。有爱情的生活是激情活力的,有爱情的演讲也是激情活力的。在提问环节,主持人念到了一个提问:“都说没有爱情的大学生活是残缺的,请问李开复博士,你大学有谈恋爱吗?”全场气氛高涨,大伙屏息,倾耳以待,但听李笑答:“大学校园里没有,但大三回台湾探亲时半相亲地见了一位女孩,她后来是我第一个女朋友,也是我现在的妻子。”时,全场爆发了最为热切激动的掌声。然而故事就此为止了,以至于全场五千五百多位学生都意犹未尽地叹气了,而四旬的校党委宣传部主持人都忍不住追问:“还有吗?”可惜确实是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