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由来

核心提示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安顺为古牂牁国北部中心,称夜郎邑。战国初期,牂牁北面夜郎部落兴起,将牂牁国君及部落驱逐到苴兰(今福泉一带),从而建立夜郎国,当时安顺也是夜郎国首邑。战国时楚顷襄王派将军庄蹻率军西征云南,夜郎王归降;北方强秦乘虚攻占

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安顺就是古国的北方中心,叫夜郎城。战国初期,卢希安北部的夜郎部落兴起,把卢希安的君主和部落驱逐到兰琪(今福泉地区),建立了夜郎国。当时安顺也是夜郎国的第一城。战国时,楚王香清派大将庄知率军西征云南,夜郎王投降;强秦趁北方虚弱,攻占了今天的黔东,切断了庄智的归途,于是庄智留在了云南称王,统治夜郎国;秦统一后,安顺划归襄县北部地区。汉武帝在位时,封他为王银,名曰小夜郎。汉成帝年间,诸王争权夺利,不服朝廷,为汉所灭。至此,卢希安国延续了540多年,夜郎国在延续了250多年后宣告灭亡。

当时三国鲁鲁布的蒙古人帮助韩廷平叛,韩就立他为罗甸王,把统治给了普里布。魏晋时期,汉族官员定居贵州。这一时期行政区划名称变动频繁,县分为宣琮、夜郎、平邑三个小县。安顺仍属夜郎郡。唐朝中期,普日部君主被封为普宁郡王。宋朝是邵青府的时候,有二十二个小州,安顺叫普宁府;元宪宗七年(1257年),普日部隶属朝廷,隶属曲靖宣威部。

洪武五年(1372年),明朝任命普定总经理石二为普定地方知府,许世袭;吴鸿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任命傅友德为南征将军,率军经桂阳、安顺、普安入滇,扫除元朝残余势力。据《大支钉》记载,“普定威名筑城碑文,安禄侯吴府洪武十四年十二月二十日筑城,旨在普定府对地名阿达布的选择,洪武十五年二月十七日完成。”鉴于安顺的地理优势,明朝廷在卫城时,就开始用安顺取代普定土府和安顺土州城的地位。洪武十六年(1383年)、十八年(1385年)分别撤普定府、普定县,Xi安州并入安顺府。万历三十年(1602年),安顺府升为安顺府,为福州、潍坊两市。安顺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黔中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

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设云贵总督,接掌云贵军政大权。总督官邸在云南曲靖和贵州安顺。康熙元年(1663年)撤云贵总督,云贵两省划归平西王吴三桂管辖。贵州巡抚公署设在安顺。康熙五年,撤贵州巡抚,设云贵巡抚,迁至贵阳。康熙六年(1667年),贵州知府由贵阳迁至安顺。1914年,安顺府改称安顺县。1949年11月22日,中共安顺临时县委、县人民政府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