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蓝海选品什么意思(做淘宝蓝海项目如何选品)

核心提示一. 选品所谓的蓝海选品,我觉得往往并不是那种隐藏在"古老神秘"角落里的不为人知的产品,更多的应该是随着时代发展涌现出来的新需求。那么我们该如何有章法地发掘这些新需求呢?1.一定要刚冒尖的那种“新”且必须被小范围验证过。比如一些网红店一般都

一. 选品

所谓的蓝海选品,我觉得往往并不是那种隐藏在"古老神秘"角落里的不为人知的产品,更多的应该是随着时代发展涌现出来的新需求。那么我们该如何有章法地发掘这些新需求呢?

1.一定要刚冒尖的那种“新”且必须被小范围验证过。比如一些网红店一般都会有预售,还没上架销量都还是零,但是你已经可以在商品页面上看到他们的收藏数据了,单单对比他们的收藏数就可以知道哪些产品会好卖,并且是经过市场验证的。再比如小红书(宝藏平台,我们通过这个平台就选出过不下10个小爆品持续带来盈利),当你去搜索某个领域的关键词,点击按最新排序,可以通过点赞收藏评论的反馈很清楚地知道,哪种款式别人更喜欢。款式比较新且确定性极高(图1)。当你没有一个明确目的的时候,也可以轮番对应淘宝每个大类在小红书上搜索,肯定可以找到在小红书上点赞很高,但其他平台目前销量还很少的蓝海产品。选品从某种角度上和选股票一样,我们要在一线调研找我们知道而别人不知道,并且确定性很高的股票。

2.不同的圈层之间是永远都有信息差的,我们可以通过不同圈层的信息差来选品。这也是我在做国内的同时又做跨境的原因。把国外优秀的产品搬到国内,同时也把国内领先的东西搬到国外。如果只是简单地无脑铺货,早过了最佳时机了。我们要寻找的一定是自己专注的几个领域最新鲜最一手的信息。尤其是东南亚,审美大致相同,国内的很多通货产品都能领先那边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所以把国内的产品搬到那边确定性也特别高。像我们做shopee一类的平台的时候,理解一些平台基本规则,不用太精细化,直接怼付费就可以了,投产比会特别好。信息源的话。比如国外的一些众筹网站,广告监控网站adspy这种,还有像Pinterest,tiktok这种信息流的平台刻意去通过搜索去喂养算法的话,它们就会精准推送很多有趣的产品(图2)。国内的话,小红书选品真的真的很推荐,还有多刷手淘首页。最近还在研究佩奇和令狐峰出的那款极客增长工具,也非常不错。

3.万物皆可"配件"。盯紧一些爆红的产品,做它们的周边配套。比如像今年的口罩,平台上卖不了口罩。那我可以换个思路,去卖口罩的“配件”(图3),收纳。再比如前两年的潮鞋,潮鞋资金量太大,可以做鞋盒球鞋喷雾。再看看饭圈,盲盒,汉服jk洛丽塔这些圈层里面,只要仔细找找一定都能找到一些周边配套,这里除了汉服和洛丽塔我没有仔细观察,其他都是切身了解过存在极大的配套机会。

那这里可不可以再扩展下,除了爆红的圈子,冷门点的圈子行不行呢?答案肯定是可以的。兴趣爱好比如,钓鱼,篮球,豪车,名表,潜水,登山,古玩等等。根据这些人群的爱好以及他们所在的圈层需求进行选品,而不要被品类的思维局限住了。抓住这些人群,你可以用小红书,知乎,淘宝,百度,生意参谋还有极客增长工具直接去搜索。深入研究他们各自的场景当中究竟有哪些需求?品类是死的,人群背后的“配套”需求才是活的!

4.除了靠长期培养的嗅觉,还有养成好习惯。之外还要把上面搜集的很多网站,店铺,圈层集中地深入分析做EXCEL表格,并且定期去监控它们的发展。这样前期虽然麻烦,但到了中后期选品的效率会越来越高。

二.定价

在选定产品之后,根据渠道来定价格。

比如你走的是搜索的渠道,那么可以通过淘宝现有分好的价格区间,每个区间点进去看下对手的价格以及销量来判定对手的利润空间,还有强弱。

如果走的的是推荐类的渠道,比如手淘首页之类的。那么消费者对于价格就不是那么敏感,这时候可能需要看你的产品外观功能,以及图片细节,还有消费者的既定印象来定价格。这里不展开讲。

三. 最小成本测试

选好产品了也要预防一些自己之前没想到过的坑可能在等着自己。记得之前星球有个朋友发过个帖子,大致内容是自己想做一个小程序商城,类似网易严选那种,问是先有鸡(产品)还是先有蛋(流量)。不知道大家对这种问题怎么看?

在我看来,这种问题的解法有两种。一种是有钱,第二种是借鸡生蛋。第一种没什么好说的,有大资本加持的情况,三流运营也能出一流效果。直接讲第二种,我们可以直接拿别人的图片到自己网站上,然后再快速付费引流测试,验证合理之后再去找商家谈要授权。其实互联网上通过这种白嫖别人家的鸡,来验证能不能下蛋的事情太多了。

比如之前贪玩蓝月之类页游广告请代言,很多都是先偷偷p上明星头像,小范围快速测试,如果投产可以,第二天立刻找他们代言,双方都不吃亏。 再比如去年做抖音信息流的,也有很多拿网红的种草视频白嫖,确认投产可以之后再找网红要授权。不同意,再自己像素级模仿拍摄。

那电商呢?是不是也一样的道理?你可以拿国内外一些社交媒体比如小红书前面说过的确定性很高的产品图,跨平台搬运。更过分的是可以拿同平台对手的图去做付费测试,出单了再去对手那里拍,直到有足够的确定性再开始做货自己拍图。

四.筛选供应链

测试之后呢?下一步就正式开始找厂家了。我们需要确定了定价和规模以后再反推成本和质量去找相对应的供应链。

1.务必把能加的厂家都加到微信里来,务必。我之前文章就提到过,但是没那么极致。看了亦仁分享的宝妈加抖音粉的案例之后,你是不是也意识到了什么?我现在都会单独拿一部手机来加每一个能加到厂家,你要知道随手拍张图发朋友圈和1688一板一眼,拍图上架写标题,写参数详情,对一个可能没有专门运营人员工厂来说到底有多麻烦。1688真实上架的产品,可能都不及厂家现有真实工艺和产品数量的万分之一。累计多了以后,需要什么工艺的产品可以微信搜索你的朋友圈,比1688更快速,沟通成本更低。如果还是没有你甚至可以群发给那些老板询问,可能能套出更关键的信息。比如我上一篇文章的半年100W的收入都产品也是这么来的。

2.尽量找80,90后的人合作,这点是基于我个人视角得出来的奇怪经验。我在工厂方面吃过的亏真的没有一千也有八百了,大部分工厂(个人视角)的年纪偏大点老板特别看重每一单的投入产出,经常满嘴跑火车,言行不一。所以一般我都会找同龄人合作,大部分都会比较好沟通,建立共识,后期更容易成为坚实的合作伙伴。这是完全的个人视角。

3.多站在工厂的角度去考虑,选供应商就是选合伙人。尽量主动提出一些双方共赢的建议并且去行动,不要单方面光嘴巴上要求厂家如何改进。充分了解厂家的工艺和流程,给厂家出谋划策解决关键节点的问题。不光是在产品上,还可以在各个方面给他帮助。

举几个栗子:

a.我们之前做过的一款产品,生产周期要十多天。周期太长了,经过和厂家的沟通,主要是这款产品上面的一个小配件的定制需要很长的工期。那么我们可以自己先出一部分资金让厂家先去囤一批小配件。花比较少的钱,同时我们缩短了交货期。

b.还有另外一个厂家,因为马上旺季,机器的产能不足。经过和他沟通,我们共同出资20W去购买机器,我出资的部分抵货款,并且因为他们产量上去了,原材料更有议价权,他还主动给我降价15个点的。而我愿意出资的原因,也只是因为我从平日的销量反推接下来旺季可能的销量,其实并没有什么风险。但我们主动出击去消除厂家那边的顾虑,提出更好方案。其实这些都是双赢的,嘴巴上喊让他加产量,自己没有任何行动是没用的。

c.厂家的其他客户(我的对手)遇到一些平台规则上的问题,厂家找我咨询。我主动要了对手的微信,帮他分析并且推荐了相关的人解决了这个事情。厂家会觉得我是个乐于助人的人,之后有什么行业的风吹草东,新崛起的产品都会来找我商量。这里我帮他解决了他客户的问题,巩固了他的生意。换来了更多的信任,以及行业的一手资讯。

总的概括还是那两个字,利他。

4.找合作意愿强的供应商,不要一上来就找龙头。龙头不缺订单,很难满足你的特殊定制化需求。不如化零为整,找合作意愿比强烈,又能沟通的厂家。可以慢慢筛选多找几个小厂家化零为整。在能实实在在带他们赚到钱且价值观一致的前提下,其实可以花式解锁很多新姿势的。比如制定一些标准化的工艺流程单,没有达成就要扣钱的对赌协议。甚至可以到在他们工厂装云摄像头来监督。(我没能做到这点,因为我对工艺质量的把控没有到这种丧心病狂地步...)这种也只有供应商完全绕着你,非常渴望你的订单才能做到的地步。

5.善用厂家给你的结款周期,在和厂家合作比较深入以后往往可以几个月半年一年一结。因为我们销售端的结款周期特别快。这种情况下如果处理得好,账面上会一直躺着一笔还不小的资金,善用的话这会是一个很好的杠杆。对于厂家来说压力也不会太大,因为他也有很多上游,他和那些上游也会有一个结款周期。这就相当于你得到了一个厂家的支持以后,顺便找到了好几个他的上游帮你筹集不用利息的贷款。

如果初入某个行业,以上几点对你来说可能毫无用处。刚入局,标准可以尽量放低。但在筛选的过程中,应该尽量往这个心理目标上去靠近。最真实的状态还是先拿一个六七十分的产品,通过自己的运营优化和前售后卖出80分的效果,边卖边优化。做出一定成绩以后,会经常有很多供应商主动上门,自己去找厂家的时候也可以有可以拿的出手的东西。好的供应商肯定是长期大浪淘沙之后留下来的沙金。

五.起量

做货之后就可以开始正式起量了,可以根据行业特性选择是用S单,付费或者站外推广。像我的话更多的是做站内付费推广为主。因为产品本身比较蓝海,前期放几个行业大词,用关键词推广把产品标签做精准,后期通过推荐流量来放大。搜索的天花板其实很低,但是推荐流量是每个人都有机会看到的,上限特别高。因为产品本身蓝海,付费的竞争度也很低,很容易做出很高的投产比(图4和5)。

不要误会我是多有经验的老车手,其实我开车方面真的特别佛系。 很多代运营公司都喜欢拿车图说自己多厉害多厉害,其实更多的应该归功于行业和产品。一个技术非常硬核的投手对于一个月消耗几百上千万的公司来说可以节省非常多的成本,但对于小店而言其实就没那么香了。

我做的只是前期只设置几个行业大词,后期直接转智能推广慢慢喂算法就可以,因为现在的系统算法太智能了,产品稳定跑几天以后能做到的投产比远超多年经验的老投手了。如图 这两个类目都是我做智能投放出来的。为什么没有再追加投入呢,一个是我们的产品并不完善,处于前面说的边改进边卖的状态,投太猛产品问题也会放大。第二个是已经能很好带动免费流量了,再去扩大付费也只会压制免费还有同行的攻击。我不需要做行业前几,只要舒服地活着就可以。

六.放大

放大无非就是纵向和横向。纵向就是深挖品类,把这个产品做大做强做精细。横向的话,一是单店扩充品类,二是一个产品验证可行以后扩充多个渠道。

单店扩充品类,围绕一群人,他门需要什么就去卖什么。扩充渠道,我们目前主要是做了一些东南亚的电商平台,之前学了一些铺货模式的玩法(被割),做了半年一直没什么起色(铺货感觉要很严格的执行,太硬核了,一直学不会啊)。后来彻底放弃,改成把自己国内的爆款直接移植过去,不求免费流量,直接怼付费就可以了。因为国内和东南亚那边的审美类似,而且国内产品在东南亚有个半年的领先期,所以复制产品的成功率极高,而且广告费也特别便宜。目前我们在这条线上不花太多精力每个月能额外带来几万的收益。主要是不怎么花精力,特别舒服。可以根据你们的产品调性来选择适合的渠道进行搬运投放。

总结

首先在我们调动时间金钱去做项目之前,通过选好产品,定好价格以及渠道。其次做好产品的确定性测试,并且找到一个前期还够用的供应商,忍受产品的优缺点,后期再边卖边优化。底层逻辑就找到一个别人不知道但是我知道的需求,通过各种方法调研做确定性测试。再根据自己的能力以及竞争对手的实力判断是否出手。这种方法的确定就是太求稳,所以也可能会错过很多大项目。像很多人可能更看基本面大趋势,觉得这个类目未来机会特别大,五成把握就上了,所以成功的收益也特别大。做任何项目的底层逻辑都是一样的,各种细节调研,再看基本面以及增长趋势判断,最后判断自己的入场时机是否正确。反正新手的话,还是尽量多做借鸡生蛋,多做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