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医防治原则中的未病先防

核心提示正所谓“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生过病的人应该都有这样的感受:很多时候疾病不仅是对身体的折磨,更是对精神的损耗。所以即使现代医学的发展,让很多疾病不再是棘手难题,但我们追求的目标仍应该是——不生病,这也是六味地黄丸等一些治未病成药被现代人青睐的原因。钟南山院士也说过:“从医学的角度上要做的不是说如何地去抢救病人,或者救治重症病人,而是什么呢?是预防、保健、康复、早期的健康生活,这个是医学追求的最后的目标。”早在秦汉时期,《黄帝内经》中就提到“治未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即是说,高明的医生不能只会治

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生过病的人应该都有这样的感受:很多时候,生病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折磨,更是精神上的损失。所以,即使现代医学的发展已经让很多疾病不再是难题,我们的目标仍然应该是——不生病,这也是一些预防药如六味地黄丸受到现代人青睐的原因。

钟南山院士也说过:“从医学的角度来说,应该做的不是说如何抢救病人或者救治危重病人,而是说什么?是预防、保健、康复和早期健康生活,这是医学追求的最终目标。”

六味地黄丸

早在秦汉时期,《黄帝内经》就提到了“治未病”:“圣人治未病。”也就是说,一个好医生不仅能治好已经发生的疾病,还能在病前预防。

据记载,魏文王曾向扁鹊请教:“你们家三兄弟都医术高超,那么谁的医术最好呢?”

扁鹊说:“大哥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

显然扁鹊是世界闻名的神医。为什么这么说?

他是这样解释的:“大哥在发病前治病,所以没人知道他高超的医术;第二,这位大哥患病初期治病,患者以为他只会治小病;我在病情很严重的时候治病,但大家都觉得我医术高超。”

在故事中,扁鹊的大哥和二哥是典型的“预防疾病”玩家。

经过汉代医家、唐代孙思邈、元代朱丹溪等朝代医家的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医“未病先治”的思想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想治就早治,病好了就防变,病好了就防复。

病前养生,防病第一

虽然大家都习惯用“保温杯泡枸杞”来开玩笑,常说看到自己肾虚就要吃六味地黄丸,但是养生其实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病前预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做。一是避免或减少暴露于外界因素进行治疗。

六味地黄丸

另一方面,要努力加强健康意识,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保健来抵御疾病的侵袭。做有规律的有氧运动,合理均衡的饮食,保持良好的心情和和谐的人际关系,都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免疫力。

六味地黄丸提高人体免疫力

当人体即将发生疾病时,身体已经处于失衡状态,会出现一些偏离健康状态的体征和体征,或者体检时出现一些数据异常,但又达不到疾病的标准。此时应及时服用六味地黄丸,防止其发展成疾病。

比如很多人习惯性熬夜。月亮不睡,你也不睡。中医认为夜为阴,熬夜伤阴,耗精于肾,造成人体阴阳失衡,造成肾阴虚。虽然还没变成秃宝宝,但已经进入肾阴虚的“储备”了。偶尔会出现口干舌燥、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坐立不安、手脚发热等症状。

此时除了改变常规,多吃些滋补的食物(如山药、银耳、百合)之外,可以服用仲景六味地黄丸进行调理。

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是滋阴补肾的代表方剂。该方剂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三种滋补品和牡丹皮、泽泻、茯苓三种泻药组成。是中医经典的配伍。三补三泻药性质温和。现代临床和研究表明,六味地黄丸还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它不仅能增强正常机体的免疫力,还能增强免疫器官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减轻疾病中的损伤程度。

早期治疗和预防其扩散

正如《医学的起源与发展》所说:“病初浅,故易治;如果深入久了,就很难治疗了。”

比如糖尿病,如果早期不积极治疗,任其发展会引起视网膜、心脑血管等一系列病变。

病后调整,防止复发

在疾病刚恢复的时候,也要注意身体的调养和保健。此时身体还没有完全恢复,需要通过调理恢复状态,注意防止疾病复发。文中提到,六味地黄丸是治疗肾阴虚、调节亚健康、增强人体免疫力的经典。因此,随着人类健康意识的进一步加强,市场需求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