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怼联想,司马南错在哪里

核心提示最近在网络大V司马南的鼓动之下,互联网上出现了针对联想公司上纲上线式的批判,这些指控包括国有资产流失、高负债、5G投票事件、外籍高管比例等议题。这些指控一出,网上呈现两极分化的局面,一部分人大力支持,觉得他为民发声,甚至说司马南是“当代鲁迅”;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其对联想帽子扣的太大,加上他曾经那些投机往事,对其行为表示质疑。说实话,我个人对司马南印象并不好,但回到这件事上来,还是要秉持一个客观公正的态度,对事不对人。今天我们不谈他曾经支持过谁、不谈他家人是否在美国生活和购房、也不谈他是不是赴美过年时被电梯夹

最近,在互联网大佬司马南的鼓动下,联想的网上推广遭到了批评。这些指责包括国有资产流失、高负债、5G投票事件、外籍高管比例等问题。

这些指责一出,网上一片两极分化。有人大力支持,认为他为人民说话,甚至说司马南是“当代鲁迅”;还有人认为联想的帽子太大,又因为他过去的猜测,质疑其行为。

说实话,我个人对司马南的印象并不好,但是回到这件事情上,我们还是要秉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对事不对人。今天我们不谈他曾经支持过谁,他的家人是否在美国生活买房,他去美国过年时是否被电梯夹到脑袋...今天只谈事情,谈他和包括他在内的一些人对联想的指责是否成立。一切以事实为依据。

一、联想是不是让国有资产流失了?

司马南对联想的质量管控措施有七条,但含金量最高、最有力度的只有一条,那就是国有资产流失。

他认为,2009年,在中科院某子公司转让联想29%股权的交易中,这些国有资产被廉价出售。当时买下这部分股权的买家是泛海控股,也是柳传志的泰山相关企业。司马南说,它应该出售40亿股,但只有27亿,所以联想导致国有资产流失13亿。

然而,99%的读者不知道,司马南实际上是利用了财务报告的不同口径,成功地用真实的财务报告实现了一场说谎的表演。

司马南指责中科院下属企业廉价出售资产时,证据是联想集团当时净资产139亿的报表,所以29%的股权是40.3亿,但买家一开始只花了27亿,造成了13亿多的资产损失...问题是139亿是所有者权益(含少数股东权益),而不含少数股东权益的净资产只有大概。

司马南引用的数据看似专业,但概念漏洞百出

扣除少数股东权益后的真实所有者权益为77.18亿

那么,当年中科院转让联想控股29%的股权,应该用哪些数据来定价呢?

肯定不能算66.02亿元的小股东权益。因为少数股东权益的定义是“不属于母公司的子公司权益份额”,也就是说,少数股东权益涉及的净资产不属于联想的母公司,也不在CAS持有的资产之列。中国科学院当时有权转让它们,但仅限于其股权所属母公司的77.18亿元净资产。所以我们以77.18亿元计算,29%的股权对应22.38亿元,而收购方支付了27.55亿元。

简单算了一下,29%的股权这种国有资产以27.55亿元的价格卖出,其实并不亏,甚至还赚了5亿多。但考虑到当时联想发展如日中天,买方为联想未来的发展前景支付更多溢价是合理的。

所以,以“低价出售国有资产”为话题展开的司马南,完全是在利用大多数网友对金融知识的无知,颠倒黑白。在计算过程中还计入了股权转让算法中不属于母公司权益(少数股东权益)的资产,使得资产分母变大(到139亿),得出27.55亿是低价的错误结论。

司马南毕业于哈尔滨商业大学经济系,高级经济师。他是有意还是无意混淆财报信息?

客观来说,中科院国资协会的案例不仅仅是一个反面案例,而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当时,联想获得了中科院计算所20万元人民币的投资。随后几年,联想增值无数倍。最后中科院拿出了几十亿现金和几十亿股份。如果这也是国有资产流失,流失了什么?

2009年8月,官方媒体曾就此投资发表专题文章,称其为“中国投资奇迹”。

2009年,环球网转载了《华夏时报》的一篇报道

2009年,环球网转载了《华夏时报》的一篇报道

二。债务比率

司马南对联想提出的另一个看似站得住脚的指控是,联想的负债率过高,也就是说联想的负债率超过90%。一旦出事比恒大还危险,司马南的话并不可怕。

我们来看看真实情况是怎样的。截至今年第三季度,全球排名第一的联想、全球排名第二的惠普、全球排名第三的戴尔的负债率为90.3%、91.9%。世界上有两三家大型电脑公司的负债率比联想还高。苹果大概是唯一一家负债率低于联想的公司,但苹果是一家综合科技公司,电脑制造和销售只占其收入的一小部分。

可见负债率相对较高是这个行业的特点。与同行相比,联想的负债率并没有高到危险的程度。

我们来看看联想的债务结构。有息负债占其债务的比重相对较低,大部分债务来自贸易应付账款,即尚未支付给供应商的货款。后者不需要支付利息,债务风险相对较低,与之前违约的房企无法相比。

而联想集团CEO也曾公开表示,联想集团约70%的负债是由供应商支付的。财报显示,截至9月30日,联想集团的贸易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其他应付账款和预提费用占总负债的比例为72.65%,这说明杨没有说谎。

联想集团贸易应付账款账龄分析。来源:联想集团2021/22财年中期业绩公告

联想集团贸易应付账款账龄分析。来源:联想集团2021/22财年中期业绩公告

由于联想集团对上游供应商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在现金流的短期循环中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从现金周期来看,联想集团的现金周期大多在10天以内。2021/2022财年中期业绩公告显示,联想的资产周转率为0.86,在行业内也处于领先地位。

总体来看,贸易应付账款占负债的比例很高,这恰恰说明联想的销售速度和资金周转效率很高。

除了国有资产流失、负债率高之外,其他如高管中外国人过多、高管薪酬过高、涉足金融行业等指控。在我看来不值一驳。

联想作为一家业务全球化的公司,高管当然要有外国人参与,高管的薪酬也是由股东和董事会决定的。企业高管的薪酬不是由企业自己决定的。你能让司马南决定吗?说联想是金融帝国,无证搞金融。你不觉得银监会和央行会大惊小怪吗?在企业经营过程中,我们不否认柳传志可能有很强的私心,但这只是道德问题。如果司马南不能站在法律的高度,那么这些指控将毫无意义。

总之,司马南不会告诉你,中科院的国有资产可以当做联想案的教科书投资回报率,这个行业普遍的债务水平和债务结构,高管薪酬由股东和董事会决定的企业内部决策,5G投票事件简直是无中生有...

3G或5G投票的谣言骗了你多久?

这几年来,很多对联想的指责都绕不开一个话题,就是有一次5G标准投票事件,司马南在他的视频里也提到了。这个传言是联想在5G标准投票中投票给了高通,给华为乃至中国造成了损失。

这个谣言塑造了一个“国战”场景,就是“中国支持华为和极码”,“美国支持高通和LDPC码”。最后联想兵变导致LDPC成为通信码,Polar成为控制码,两者都未能拿下。

这个故事听起来很耸人听闻,可惜,只是谣言。

当时的投票其实是两个重要的会议,高通并不是LDPC科技的领导者(三星才是)。当时,LDPC毫无悬念地成为了一个通信代号。经过多年的检验,LDPC的效果已经足够好,大量的核心专利和衍生专利早已到期。中外企业首选LDPC电码。

所以,在第86届瑞典哥德堡大会上,LDPC码的支持者最多的(三星、诺基亚、上海贝尔、英特尔、中国普天、中兴、索尼、VIVO、小米、北京信威、韩国KT等)都支持LDPC,联想在那次大会上没有表态。

在下一届哥德堡会议上,会议提出了对混合方案的立场,混合方案分为两种方案:LDPC码+Turbo码(L+T)和LDPC码+Polar码(L+P)。现场有支持者。会议达成初步共识:Polar码不具备与LDPC码竞争完整数据信道的能力,排除仅使用Polar码的选项。会议同时讨论了长短码形式的L+T和L+P方案。

当时不支持华为提出的数据信道全极码,甚至华为最附属的华为终端和海思也不支持华为用LDPC码的刚性战线。除了配合三星参与LDPC码的提案,高通后续一直没有任何表态,证明LDPC码和高通的关系并没有那么密切。

在美国内华达州里诺召开的第87次会议是另一个重点。此次,华为提出LDPC+极坐标作为eMBB数据通道的编码方案,联想也积极加入支持华为的L+P阵营,支持公司共计56家。但由于爱立信、高通、上海贝尔、诺基亚、三星、LG、KT、英特尔等14家公司的明确反对,没有达成共识。

最后,沃达丰、中国移动、爱立信、德国电信、TELUS、贝尔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联合提出使用LDPC (F-LDPC)作为数据信道的唯一编码。不排除后面会加入其他编码方式,Polar会是控制信道的唯一编码。大会最终达成了共识。

所以联想当时其实给了华为最大的支持,加入了LDPC+Polar的提议,可惜最后没有通过。这件事之后,华为也公开感谢了联想。

有兴趣的朋友也要了解一下哥德堡和里诺这两个会议,既能辟谣,又是传播领域质量不错的科普帖。

四。联想的售价

我们经常听到传言,联想在中国的售价比美国高很多,甚至高一倍以上。其实验证这个说法并不难。现在,任何人都可以上网,都可以去联想在中国和美国的门店求证。需要注意的是,在验证过程中,我们要和产品进行对比,同口径,同平台,同时期。

只需要几分钟就能发现联想在中美的产品线差异很大。很难找到完全符合标准的产品。只有ThinkPad可以算是中美两国商场比较整齐的产品。这里,我随便对比一下。Thinkpad X1 Nano的基本款在中国和美国的售价分别为人民币8999元和1239.5美元(人民币7932元),美国的售价是中国的88%。

为了比较,我们来看看苹果。13英寸Macbook Air在中国和美国的价格分别为7999元和999美元(6384元人民币)。美国的价格是中国的80%。

至少在这一单案例中,联想在美国的优惠幅度低于苹果。考虑到中国网上商品的价格已经包含消费税和增值税,而美国网上标注的价格不含税,所以无论是联想还是苹果,同样的产品在中国和美国的不同价格基本合理。

退一步说,我们也可以用常识思考一下:电脑市场竞争相当激烈。美国有惠普和戴尔,中国有小米和华为,Windows生态系统之外的可怕对手苹果,两边都在给其他所有企业施压。联想会不会在不考虑自身竞争力的情况下,在中国的超级市场无故提高产品价格,然后把市场让给竞品?你以为联想那么傻吗?

五、构建营商环境的理性思考

联想有自己的战略问题,我们不应该回避。多年来,联想在硬技术上的突破远远达不到民众对这家公司的期望,联想战略上的失误自然会在股价上有所体现。目前联想的动态市盈率只有6倍,而苹果是28倍。可见无数投资者组成的市场给了联想一个教训。

但是不够优秀不代表失败。如今,联想甚至成了很多国家人口中失败的代表。有人说,“如果联想当初那样,就不会有今天了……”

我就是好奇。今天的联想是什么?今天这家公司是不是雷声大雨点小?破产了?逃跑?还是逃税?一家中国公司可以在美国市场打败惠普和戴尔。你说是组装厂。没问题。你为什么不试着组装它?

有些人似乎忘记了,联想也是一家中国公司,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在某个商用领域(PC)做到全球第一的企业。当然,我们可以不喜欢联想,也可以抱怨它缺乏创新,但我们不应该凭空对一家合法经营的公司进行网络暴力攻击。现在的背景也要求我们更加团结:中国企业在海外被打压了好几年。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的是更多国人的支持,而不是去做伤害亲人,快速报复敌人的事情,给中国企业贴上标签。

这两年,一些企业为了煽动情绪,吸引眼球,经常被指责为“资本家”、“买办”、“汉奸”。只要戴上这些帽子,就很容易煽动网民对指定公司和企业家的仇恨,这显然与我们的市场经济环境格格不入,更违背了法治社会的基本原则:在我们的法治环境下,你只需要审查一个公司或一个人是否有违法行为,如果有,就要承担法律后果。否则,你戴多少顶帽子都没用...

而且只有我们国家的司法机关,而不是什么所谓的互联网意见领袖,才有权决定一个公司或者这个人是否违法。

很多人都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就是提起一个东西,总会踩到另一个东西。最典型的就是他们为了站稳脚跟,不得不一边赞美华为一边攻击联想...这种心态没有任何积极意义。

总之,不喜欢可以,但不要扣帽子。如果任何人都可以借助网络流量对合法经营的企业和企业家进行“有罪推定”,使其被污名化,那将伤害无数企业家的心,破坏我们来之不易的营商环境,甚至与中国的发展方向和国家意志背道而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