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核心提示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突破供给约束堵点,依靠创新提高发展质量。“科技创新”无疑再次成为全国两会热词,引发代表委员们的热议。“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专精特新”“数字经济”“绿色低碳技术”……勾勒着奋进的坐标,也标注着创新的方向。值得关注的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着重强调了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并规划了一系列硬核举措激励企业投入科技创新。李克强总理在3月11日的记者会上也表示,“大众创业、万众

科技是国家富强的基础,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巩固和加强实体经济基础。推动科技创新,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突破供给约束,依靠创新提高发展质量。“科技创新”无疑再次成为全国两会的热词,引发代表委员们的热议。

“攻关核心技术”、“专攻新技术”、“数字经济”、“绿色低碳技术”...勾勒奋进的坐标,标注创新的方向。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了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规划了一系列鼓励企业科技创新投入的硬措施。李克强总理在3月11日的记者会上也表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为了推动更多市场主体落地生根。只要我们把人的创造力发挥出来,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就可以想象经济的生动局面。”

担当使命,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

恩格斯说,“一旦社会有了技术需求,这种需求可以比十所大学更能推动科学前进”。企业一头连着需求,一头连着供给。他们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

在国家层面,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已经被多次定义。“十四五”规划提出,完善技术创新市场化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RD投资和成果转化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科技部部长王志刚曾表示,2021年860多个国家RD重点项目中,企业牵头或参与的项目超过680个,占79%。RD在华投资的76%是企业投资。

为进一步激发企业科技创新活力,政府今年将继续以企业为主体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报告中提到,“2022年要加大企业创新激励力度,加大RD费用扣除政策落实力度,科技型中小企业扣除比例由75%提高到100%。”这相当于国家对企业创新给予了大规模的资金支持,不仅加大了支持力度,还延伸到了中小型科技企业。

如此大力度的政策支持,赢得了众多企业家代表的赞誉。一般认为,这意义重大,可以充分激活企业投入更多资源进行研发。

全国人大代表、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周云杰认为,企业应主动承担创新主体责任,服务国家重大科技战略,尤其是“卡脖子”等关键核心技术。海尔集团一直坚持科技创新,牵头成立了国家高端智能家电创新中心,承担了突破瓶颈技术的战略任务。据统计,海尔已经牵头或参与了80多个国家重点项目,其中国家RD平台就有20多个,居行业之首。截至2021年,海尔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6项,占全行业2/3;累计获得国家专利金奖10项,居行业首位;全球共申请专利7.5万件,其中发明专利占比超过63%。

据悉,今年年初,海尔集团为进一步加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成立了科技委员会,宣布未来三年将设立400亿元专项产业基金,投入600亿元研发,围绕绿色双碳、安全、隐私与合规、专业领域芯片与操作系统、AIoT/感知与交互、数据生产力五大共性关键技术方向开展关键科技研究。

抓住机遇,抓住数字经济发展的机遇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发展数字经济是重中之重。报告提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加强数字中国总体布局。其中进一步提到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培育壮大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数字产业,提高关键软硬件技术创新和供给能力。完善数字经济治理,释放数据要素潜力,更好赋能经济发展,丰富人民生活。

事实上,这已经是“数字经济”第五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不断演进的政策中,可以发现数字经济的内涵和定义在不断丰富和细化,越来越注重区域布局和产业互联网特色发展。

今年两会期间,企业家代表也在密切关注数字经济的加速发展。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腾讯公司首席执行官马、董事长等多位代表就数字经济建言献策。

其中,周云杰代表认为,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有责任抓住数字经济的新机遇,在融入发展新格局中发挥表率作用。他在两会上带来的很多建议都聚焦于数字经济,尤其是产业互联网的发展。一方面,始于产业互联网赋能城市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另一方面,从推动工业互联网开放开源和“夯实基础”工业互联网生态出发,着眼于为中国工业互联网发展创造更大优势,利用工业互联网强化数字经济竞争优势。

事实上,海尔集团开始探索以产业互联网引领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其kaos工业互联网平台连续三年位列工信部评选的国家“双交叉平台”之首,构建了跨行业、跨地域、跨文化的三维数字经济赋能新范式。被APEC称为全球视野下数字经济的“中国样本”,代表着“中国特色工业互联网”走向全球。

在城市数字经济转型的探索中,kaos率先行动,与青岛联合发布了全国首个创新模型“产业赋能”1+N+X模型,让所有产业以平台转化,以数据增益提升千家企业,以企业连链,以产业聚网,助力城市“补短板、强弱项、增优势”。截至2021年底,kaos已授权3561家青岛企业,工业增加值超过210亿元。目前,kaos已经将“工业税收强国”的模式推广复制到芜湖、德阳等地,充分展示了工业互联网的引擎作用。

北京冬奥会上,集成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山东省自主研发的国内首辆雪蜡车为冬奥会运动员保驾护航,它的诞生得到了kaos数字双胞胎技术的支持。设计之初,由于没有图纸参考和借鉴经验,RD团队对雪蜡车的功能分区和整体布局毫无概念。通过与国家队教练组、运动员、蜡工的沟通,kaos基于平台模拟力,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快速推送出整车的功能布局和分区,不仅解决了设计痛点,还与生态伙伴一起将首套研发所需时间缩短了60%以上。

除了打造雪蜡车,kaos还帮助亚东集团打造了全国纺织行业首个1:1规模的“数字化双胞胎工厂”,实现对车间场景的实时了解、分析和优化。此外,kaos还打造了三星堆数字孪生云平台,实时记录考古现场数据,实时存档考古发掘过程...kaos的数字孪生能力在实践中不断得到验证和提升。

工业互联网正在成为推动各行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重要引擎,也是融入数字经济的重要抓手。目前,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像海尔kaos这样的国家级双平台平台有15个,具有行业特色和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100个,逐步形成了多层次的工业互联网发展体系。未来,在政策的支持下,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将得到进一步推动,助力中国数字经济的做强做优。周云杰认为,技术创新要和场景、生态、国际市场竞争力相结合。

推动发展,践行双碳,提升发展质量

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战略支撑。在两碳战略背景下,更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中的作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有序推进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碳中和,实施二氧化碳排放峰值行动计划;推进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构建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报告对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和碳中和有更明确、更具体的要求,科技创新在构建绿色发展新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

如何在二氧化碳排放峰值时促进碳中和也成为企业家们关注的焦点。周云杰代表认为,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他提交了《关于引领循环经济新发展,实现两碳战略新愿景的提案》,其中提到“支持企业攻关绿色低碳创新技术,纳入国家RD重点计划和重大科技项目,推进先进技术研发、转化和应用。”

加快废旧资源回收拆解再利用全产业链,解决各个环节的发展问题;完善重点行业碳核算机制,量化碳减排目标,尽快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让碳减排变成绿色资产。

周云杰认为,在技术的推动下,绿色经济将取得突破。作为一家多年来一直专注于科技创新的企业,海尔在践行和推进“双碳”战略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实践。

基于kaos,海尔打造了全球首个回收行业互联网平台,专注解决信息不透明、发展不规范等行业痛点。在线上,海尔也进行了全场景、全链条。预计今年7月,海尔建设的中国家电回收行业首个互联工厂项目将在青岛投产。这个大量使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循环工业园,是典型的“碳中和”工厂。投产后每年可拆解废旧家电200万件,改性造粒3万吨。未来,这家工厂将从废旧家电拆解利用拓展到报废汽车、贵金属提炼等再生资源领域,推动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产业规模化、标准化、清洁化发展。

近年来,为推进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和碳中和目标,中国企业主动作为,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用自己的实践履行了“双碳”责任,朝着双碳目标共同努力。可以预见,新技术将不断进步,从而帮助中国走出绿色低碳高质量的发展道路。

目前,国家层面已经绘制了科技创新“路线图”,为企业发挥创新主体作用提供了立体保障。中国企业也以科技自强为己任,在世界科技舞台上给出中国答案。